我国机器人由于受到技术方面的制约,在产业的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水准,在国内工业制造业快速转型的十字路口,国内企业也加快了进入机器人领域的步伐,同外资企业进行市场竞争。 而在国内制造业,机器人队伍正日渐取代传统劳动力,尤其在装配、点
我国机器人由于受到技术方面的制约,在产业的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水准,在国内工业制造业快速转型的十字路口,国内企业也加快了进入机器人领域的步伐,同外资企业进行市场竞争。
而在国内制造业,机器人队伍正日渐取代传统劳动力,尤其在装配、点胶、搬运、焊接等工业领域,已经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使用热潮,华为、中兴、比亚迪等企业都在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。
机器人被追捧的另一个政策背景是,自国务院发布《“十二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以来,国内外企业就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,加快开展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业务。随着智能产业的升级,在医院、家庭和一些服务行业,均有出现机器人的身影。
但这块被搅热的市场中,目前80%的市场份额仍由跨国公司占有,其中abb、fanuc、安川和kuka四大企业则是市场第一梯队的“四大金刚”。
而在国内,面对机器人应用这一广阔空间,上海、昆山、唐山、重庆等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,引进研发和制造企业,争相打造当地机器人产业。
2012年4月,国家科技部公布了《智能制造科技发展“十二五”专项规划》,规划提出我国将研制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智能化高端装备,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。
随后,2012年7月,国务院发布的《“十二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指出,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要大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、工业机器人、关键零部件等装置的开发和产业化。到2015年,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测控装置及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%,掌握智能制造系统关键核心技术。
同时,在世界范围内,世界各国纷纷将突破服务机器人技术、发展服务机器人产业摆在本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。随着信息网络、传感器、智能控制、仿生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发展,以及机电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等的交叉融合,使得服务机器人技术发展呈现三大态势:一是服务机器人由简单机电一体化装备,向以生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发展;二是以服务机器人单一作业,向服务机器人群体交流、远程学习和网络服务等方面发展;三是服务机器人由研制单一复杂系统,向将其核心技术、核心模块嵌入于先进制造等相关装备方面发展。
围绕服务机器人有效作业、交互安全,以及环境认知等基础性科学问题,急待攻克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仿生材料与设计制造、环境感知与智能认知、人机交互与安全控制,以及面向产业化发展的标准化、模块化、互换性、接口协议等方面。
在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(2006-2020年)》中,明确指出将服务机器人作为未来优先发展的战略高技术,并提出“以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为重点,研究设计方法、制造工艺、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共性基础技术”。
(来源:工控网(百站))
编辑:系统管理员